当前位置:首页>参政议政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推进企业转型与升级

    发布日期:2016-01-14

2014年11月的APEK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从此,“新常态”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热络的词汇。新常态经济,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最为贴切的描述与准确定位,其核心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推进企业转型与升级,降低风险,提升竞争力,是各方面共同关注和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 

一、要转变企业经营模式 

加快转型升级,是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具体实践对企业经营与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企业生存力、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以产值为追求目标的旧思维和以粗放经营的旧模式,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它直接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序和行业产能的过剩,以及企业成本的增加,效率的低下和收益的减少,加大了投资经营风险,甚至于使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失去了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转变经营模式,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企业经营的新要求。 

一是要从生产经营向创造经营转变。改革开放初期,物质短缺是我国鲜明的社会特征。企业的生产主要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市场始终牵着企业的鼻子走,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对商品的附加值、工艺要求和消费者对产品的售后服务要求都不高。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今天,国内企业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物质生产的磨砺中技术日臻成熟,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的新常态,要在强手如云的物质生产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将企业生产放置于国际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全面考量,高度重视研发与终端,用国际的眼光来审视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与营销模式的创新,加大对科技研发工作的经费投入,将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环节外包给其它企业,专注于技术的开发、产品的更新、品牌的运营和服务的开展等工作,并把“互联网+”引入营销服务之中,使“互联网+”成为改变产业的组织方式、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改变企业与用户的关系的推手,逐步实现从生产经营向创造经营转变。 

二是要从传统企业向智慧企业转变。传统企业是指出现信息产业以来,生产有型产品的企业。20世纪前半页,生产生活等有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使我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谓。信息化的到来和企业网络化的营销手段,催生了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产业的融合,而且在逐步改造提升着传统产业,以及传统的商业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要积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给企业生产与营销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自觉接受信息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把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产业的创新成果引入传统企业,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包装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助推传统企业在发展中顺利实现“转弯与超车”,使更多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二、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也是当今困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之一。我国从建国之初开始,就一直不断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粗放式经营和高速扩张发展的惯性,在刺激了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行业、领域的产能过剩,甚至使一些企业走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抓紧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是形势所逼,发展所需,迫在眉睫。 

一是要坚持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市场配置社会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企业跟着市场跑的根本原因。然而,全面依靠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克服不了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等所带来的固有弊端,加强必要的干预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要在尊重商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一方面,要把企业的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时刻关注企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因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发价格的涨落,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和控制企业的投入、产能的总量,抑制“跟风式”投资与生产,从源头上做好结构调整工作。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防范市场失灵的工作,依靠政府“第三只手”的力量,出台政策,在立项上,明确发展什么,禁止什么;在招商上,明确引进什么,拒绝什么;在信贷上,明确支持什么,排挤什么,严格把关,把不符合发展战略的东西直接拒之门外,使本地区的企业生产符合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需要,推进产业结构科学化。 

二是要坚持重点企业与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重点企业与重点项目建设,是决定地区产业结构科学与否的平衡器。抓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在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上下功夫、使长劲。各级领导干部,要彻底弄清本地区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坚持走“按需定量、补弱补短、逐步调整”的路子,结合实际,扶持需要的,调整不合理的,明确发展的重点,依靠培育重点企业、引进大型企业、重点项目申请国家立项等办法,优先发展重点企业,力促重点项目不断落地,用加大投资力度,来缓解产业结构不合理给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阻力,缓释各级干部的思想压力。在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还要紧扣本地实际,把提升传统产业优势、夯实基础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重要事务来抓,防止因一味地抓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出现丢掉本地特点,基础不牢,顾此失彼的现象和问题。 

三是要坚持自主创新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自主创新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企业发展路上的“孪生子”,自主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后劲与前景,是企业牢牢把握主动权、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必须以自主创新为基础。要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自主创新,把它放在企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重视引入顶尖科技人才,壮大创新主体;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搞好创新保障;完善激励机制,重奖行业领域内突破性科研成果,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速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创新中加速对传统工业化的改造,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抓住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走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为一体的发展道路,努力使自主创新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铺路石,推动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 

三、要坚持国际化标准 

世界是70亿人的世界,市场是70亿人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自由化,拉近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往来,也给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提供的商机。要用世界的眼光、世界的需要、国际的标准来引领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决定产品规格数据,让产品走出去,也让企业走出去。 

坚持国际化标准,是时代发展对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生产,主要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国内生产。但是,经过了近两代科技工作者和千千万万工人阶级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我们不仅吸收改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些跻身世界科技之颠的自身优势,企业发展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一些企业和产品已经进入了世界名企名牌行列。作为现代企业,无论是产品还是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一种必选路径。要积极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浪潮,再次席卷世界各国,也在涤荡着我国企业的物质生产与贸易的新形势,坚持国际化标准,进行国际化生产,奋力拓展生存空间,降低投资发展风险。同时,国际化标准也催生着企业的自我完善,顺应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势必促进企业健康成长。 

坚持国际化标准,是引领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国际形势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企业物质生产的世界性,引领着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物质生产大环境下,如果我们固步自封,把视野和市场定位在国内区内,把产品的规格标准定位在部分领域或部分人群,企业的发展的前景就不会有好的预期。要牢固树立国际化意识,坚持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来谋划企业的发展,靠前沿抢位,紧盯世界物质生产的前沿、发展趋势和市场动向,高起点定位,用国际化标准管控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使企业的研发与生产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企业的国际合作,使企业在智慧(产品)输出和世界贸易中不断壮大。 

坚持国际化标准,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外动力。国际化标准,是世界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经济全球化,不仅为国内区内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有利条件,激发了企业的竞争意识,推动了企业的内部改革与技术革命,使高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不断引入企业研发与生产,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推动了国内区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国际生产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要确立国际经营的企业经营战略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用现代企业制度来管控企业的运营,防止对市场的差异性评估不足,以及多元化经营,给企业决策上带来失误,在不断的自主创新中,推动企业的升级与转型,把企业做强做大。